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诗句 > 正文

关于于高下物候因素的诗句合集(通用)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现象的影响

2024-04-29 来源:互联网 【 字体:

关于于高下物候因素的诗句合集(通用)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现象的影响

1.李白的塞下曲中表明物候高下差异的语句

李白的《塞下曲》(第一首)中表明物候高下差异的语句:“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释义】: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解释】:五月的时候高高的天山上只有白雪,没有花草。五月本来是暮春,花草繁茂,但是在天上却只能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原诗】:《塞下曲》(第一首)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有关于物候的谚语、成语

主题: 关于物候的诗句和谚语 蚯蚓路上爬,出门要赤脚。

蚱蜢扑脸,大雨不远。 泥鳅疯癫,大风暴雨在眼前。

蜘蛛添丝天放晴,蜘蛛结网大风起。 久雨鸟鸣,天空会转晴。

腊梅花向下开,大风卷雪登门来。 燕低飞,披蓑衣。

蚂蚁搬家,蛇过道,不久雨就到。 蜻蜓高,晒得焦,晴蜓低,带蓑衣。

蚂蝗不安,预兆有雨,泥鳅暴跳,雷雨快到。 水缸穿裙,大雨将临。

盐缸还潮,大雨将到。 蚊子成群嗡嗡叫,大雨就要到。

烟不出屋,滴滴笃笃。 雨后知了叫,晴天便到。

唐朝诗人元稹从京师长安贬到湖北,于玉泉(今湖北省当阳县)时,写了《玉泉道中》一诗: 楚俗物候晚,孟冬始有霜。 早农丰华实,夕水含风凉。

在这首诗中第一次出现"物候"二字。在没有科学观测仪器之前,人们要掌握农时,自然规律,主要靠物侯。

物候是古代做为指示农时以确定农作物栽培技术的依据。物候学亦称"生物气候学"。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到草木荣枯、候乌来去、降霜下雨等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如果说把植物看成季节变换的显示器,那么它的复杂和显示问题的可靠性,是任何仪器都比不上的。

因此,根据物候观测来确定季节变化,是古代最好的科学方法,就是在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一、诗人与物候 诗歌中最早反映物倏见于《诗经》。

如《豳风o七月》: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

……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物倏现象,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春天花香乌语,草木滋生,雷惊蛰伏,应时而出。一到冬天,草木凋落,昆虫蛰伏。

任何生物都不例外地要适应外界环境、温度、光照以及食物,土壤、水分等条件。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诗云: 穷山候至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

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候至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

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16岁时,写了一苜脍炙人口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又吹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着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宋代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从鸭子戏水,感知春江水暧,也揭示了,凡花木向阳而茂,背阳而衰,凡鸟禽暖而出,寒而伏,物候与气候,其相关切。 明末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诗人和常人的区别就在于能否萃天地之清气,知花香鸟浯之性情。

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南宋大诗人陆游很多诗词反映他留心花香鸟语,细致观察物倏变化的诗句。

他在《初冬》诗说: 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 《枕上作》: 卧听百舌语帘栊,已是新春不是冬。

《夜归》: 今年寒到江乡早,末及中秋见雁非, 八十老翁顽似铁,三更风雨采菱归。 这些诗句,大都是诗人晚年在浙江绍兴家乡时作的,反映他年老不论是在新春或初冬,还是三更风雨都夙兴夜寐,无时不刻不在观察物候的情景。

他不但留心观察物候,而且还用鸟类预告农时。陆游在《鸟啼》诗云: 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 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 三闻闻黄鹂,幼妇悯蚕饥; 四月鸣布谷,家家蚕土簇; 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

人言农家苦,望晴复望雨, 乐处谁得知,生不识官府。 陆游在《禽声》又云: 布谷布谷天未明,架犁架犁人起犁。

那清脆的布谷声声,似乎在催促人们赶快春耕,免误农时。 杜甫晚年进入四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有研究,他在诗中说: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 有竹一顷余,乔木上青天, 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二、物候定律 在庐山的花径石门两侧刻着一幅对联:花开山寺,咏留诗人。

说的是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诗人白居易任九州(今九江市)司马,于四月九日偕同诗友登上庐山,畅游大林寺,花径旧属大林寺,那时大林寺多清流苍石,劲松瘦竹,人迹罕到。时值暮春,江南芳华菲尽,而此处桃花嫣然盛开,白居易见此情景大感惊奇,便写了《游庐山大林寺》一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 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士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不同也。"庐山山势高,气温低,春季姗姗来迟,使得花期也相应地推迟了。

庐山最高峰是海拔1747米,花径海拔高度也在1094米以上,由于高度和地形的影响,。

3.物候规律的诗句,并介绍一下

如:“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通过蟋蟀七八九十月份蟋蟀活动地点的变迁来揭示气候变冷。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

道出了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形象地反映了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在山区物候的垂直差异)

4.有关于物候现象的例子,分别从纬度,经度,高下,古今举例,不要大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作比较。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突出说明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的影响。举例子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现象的影响。

东西的差异,也就是说经度的不同,是影响物候现象的第二个因素。东西的差异,在欧洲主要决定于气候的大陆性强弱不同。凡是大陆性强的地方,冬季严寒而夏季酷暑(中国温带地区就是如此)。

反之,大陆性弱(即海洋性气候地区),则冬季既不太冷,夏季也不太热。在欧洲如德国,从西到东,离海渐远,气候的海洋性逐渐减弱,大陆性逐渐增强,所以德国同一纬度的地带,春初东面比西面冷,而到夏季就形成东面比西面热。

扩展资料:

纬度有如下几种:地理纬度、天文纬度和地心纬度,这几种纬度间的差数不大。在大部分情况下,纬度指的是地理纬度(即绘制地图时用的纬度)。

地理纬度是地球球心角所对应的地面上的弧长。地理纬度把地球看成椭球,即椭球面的法线(同铅垂线略有不同)同赤道平面的夹角。通常用度、分、秒表示。从赤道向南北两极度量,各为0°—90°。每一纬度之间的宽度基本相等,为110公里(靠近两极处稍长些)。

在赤道以北的叫 “北纬”,用“N”作代号;以南的叫“南纬”,用“S”作代号。习惯上称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北京的纬度是北纬39° 57′。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纬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有关于高下物候因素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