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生活知识 > 正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哪些 浅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

2023-01-29 来源:互联网 【 字体:

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哪些  浅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哪些(浅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哪些方面英文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

1.思维模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人爱从人生更高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现实中跳脱出来,注重人生的反思,在对人与人、人类与自然界、人类精神与肉体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西方人偏逻辑思维或理性思维,而中国人则属抽象思维或感性思维。而西方人则更多地关注从物质世界出发,对问题本源进行探究与求证。

2,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人比较重视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提倡对自身欲望的掌控,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倾向于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及国家利益相联系,充满爱国与奉献。而西方人则更加注重个体利益、追求人权、推崇自由、认为即使是个体利益也不能得到保证,更多的是谈什么集体利益呢,也正是这种思想认识最终促使西方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3,民主观念上的同异

中国人重视精神上的自由,认为自由,民主就是君主权贵对他们的奖赏。因此我国百姓总是向往青天,期望有善官者问世为百姓造福。而西方民主政治则主张政出于民,所有政权都不过是民众赋予、由政府行使公权力而已。

4,科学观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中国人对祖先的经历与权威比较信任,对古人的信任甚至大于对今人的信任,对权威比较迷信,缺少创新与探索。但西方人重实践、重理论、充满探险精神、崇尚理性思维。科学成果经过正规学院式教育得到推广与普及,大大地推动了科学发展,同时最终构建起一个完整科学体系。

5.中西道德观大相径庭

西方重视个体本位,中国人则主张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差异使得中西方伦理体系与道德规范各具特色:西方注重契约而中国注重人伦,西方注重理智而中国注重人情,西方伦理注重竞争而中国注重中庸与和谐,西方伦理道德从人性恶入手,注重个人道德教育,而中国儒家从人性善着眼,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异同

中国人提倡以礼制德,以道德为束缚,以先贤之训学提升自身之修养,强调克己复礼造成人格上之不足,失去独立之人格,西方人则认为人之原欲不可抑制,对社会与个人之准则,提倡以“法制”,以三权分立之机构,政治机构等体制加以约束限制,将道德置于附属之地。

7.为人处世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人含蓄,内省,喜“日三省吾身”,为合先王之道而将修养身心当回事,崇尚中庸思想,致使思想保守,缺乏创新与开拓进取。西方人对公益事业比较热衷,以服务社会为己任。

二,中西文化差异之成因研究

在地理与文化上全世界可划分为东方与西方两大地区。造成其文化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研究总结了以下三方面:一。

1,由于经济制度等因素。

中国传统经济,是一种典型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人都是安分保守的。由于她们靠一块地就能生存终身,所以文化上也较为内敛。而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于大河流域,属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东方人讲究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忍、贵”作为处世原则。

西方古希腊文明,起源于爱琴海畔,是海洋文明,再加上欧洲农耕远没有中国农耕在古代社会中那么重要,因此欧洲人民喜欢向外探究,文化上也更加开朗。而西方国家在经历工业革命后较早地步入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培养出西方人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以及维护本国利益,把独立,自由,平等作为处世原则的法律意识。

2.受到地理环境影响较大。

封闭型大陆型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人思维囿于本土,长于总结前人经验和教训,喜“以史为镜”,但空间意识薄弱。这种内向型思维造成中国人求稳好静、好奇新鲜、不关心未知的个性。

而且西方国家多是在开放海洋型的地理环境中,工商业和航海业十分发达,从古希腊时期起便有着重视对自然客体的研究和对自然奥秘进行探索的传统。与此同时,海洋环境中山风海啸,风雨飘摇,亦形成西方民族重视空间拓展与武力征服之性格。

三是结语

不同文化的差异源于其民族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它约定俗成地存在于社会发展和历史沉淀之中,属于永久性文化现象。要了解各地区,各民族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人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狭小,各种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沟通也日益增多。认识不同文化差异和增强文化适应性对现代人至关重要。研究和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由感性向理性质上的跨越,消除东方思维的负迁移,继而使得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高效和顺利。

附录:

1,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成因

中国文化思想归根到底关键是一句孔子的话:“谦恭信敏慧。”而西方文化,就在于一“争”,对待人事以自我为第一。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主要时期:

一、问题的提出经过“商鞅变法”强盛起来的秦国终于在公元前221年一统中国土地,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开始建立。这一大一统不仅奠定了大一统华夏文化形成之墓,而且是中华民族之始行。

而这时西方各国(在此多指欧洲各国)只是奴隶制邦城国家。从此中国自给自足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在农耕经济发达的同时,无论平民百姓或王公贵族都想拥有比较宁静的生产环境来维系农耕经济。于是,提倡“非攻而尚贤”的儒家思想就成了中国统治思想,所以中国文化中多一些“和”,少一些“斗争”。而在西方各国中,伴随着庄园经济和游牧经济的迅猛发展,其扩张性日益凸现。在这一生产方式之下,“争”也必然地成为了他们文化的一把钥匙。至此中西文化才“分道扬镳”。

二,中西文化差异持续拉大是16,17世纪的事,这时西方各国尤其是西欧国家发生了空前的政治和思想变化。

1.在思想上,“文艺复兴“这一思想解放运动对于以后西方文化具有决定性影响,“人文主义”思潮的蔓延,一方面使人们的观念摆脱神学的束缚,同时又使自我私欲的过分膨胀更加深了西方文化“争锋”。

2.从政治上看,前期资产阶级革命导致资本主义体系初具雏形。资本主义侵略性和资本血腥原始积累,也使它在文化上“争”越来越突出。

而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日臻完善与强化,统治阶级安于现状,还在作“天朝”梦。不屑于和不愿意认识这个世界,何况是“争”。再者是受封建思想和自然经济自闭性的影响,人又安于现状而没有,不敢“思变”。

3,中西方文化差异也集中表现为宗教信仰问题。中国无论外来佛教或本土道教都注重逆来顺受,注重来世。而在西方教义上,虽亦强调来世、注重受难、但是无论基督教或伊斯兰教也非常注重一个抵抗异族压迫、抵抗异教徒等等,例如圣经里有许多故事就是描写尤太人抵抗与战争。

这一宗教方面的分歧之形成还与它形成时期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和道教传入并出现于东汉时期中国封建专制已初步形成,统治者迫切需要一种既能抚慰民心又有利于稳定的宗教来禁锢人的心灵,继而维持自己的统治。

而在西方国家中,多为松散邦城,国家统治者想从战争中获取土地与人口。所以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就成了他们的迫切愿望,宗教的信仰者们,出于发展本教和反对异教的需要,便和统治阶级“合谋“,按照统治者侵略的愿望,将教义作适当修改之后就成了自己统治的手段,也使得自己的教得以发展起来。如欧洲的“宗教改革”等。

4.中西方文化差异还表现为“大爱”解读中国文化中对于“大爱”强调了芸芸众生。而且在西方社会中,人更强调自我、更关注自我的情感,所以西方文化中的“爱”多表现为对自身、对亲人或某一个人的“小爱”。

5.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

中西方文化之所以存在差异,根源在于它们产生和发展所处社会背景和所处时代不同。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所生成的时代印记——时代特征。

我们知道,华夏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无不处于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阶段,所以华夏文化不可避免地要受封建思想影响。而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为保护自身利益和更好地统治民众,常以“谱度众生”,“因果循环”等多种方式对民众进行教化。所以,人为了能在来生“成仙”而在现世向善,便产生了芸芸众生“大爱”。

而综观西方文化的发展史,它最初形成今天的资本主义文化却是16世纪的“文艺复兴”.在这一文化运动过程中人们张扬”人文主义”,确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关注人的权力。在这一语境中滋生出来的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人文主义”色彩。从而在西方社会中也产生了“小爱”现象。

实际上文化是某一地域的人在长期交融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普遍心理素质,所以文化自形成以来并无优劣之分。

2.文化的差异来自于一个民族(或群体)的个性

西方人:。

1,一般个性独立,开朗,刚强,进取性强。

2.文化则推崇个人意志,认为世间万物包括自然与他者(不分亲疏)都是个体所正视并需征服的客体。他们期望获得他人由衷的尊重与喜爱,并把这视为“征服”。

3.强调个人,较少注重利益友情,尊重真理不讲权威等表现都源于此民族性。

东方人:?

1.个性依群,性格内向,文质彬彬,倾向于顺利稳定,

2.文化则推崇整体稳定,将世间万物(包括自然与他者)(所构成的团体)视为个体所应纳入的客体,即“天人合一”。与使别人尊重或喜爱相比,她们更加注重是否得到认可(包括那些表面上无论真心实意还是不真心实意的“尊重”),这就是一种“融入”表现。尊重权威“表示”,看重互帮互助的情谊(仅抒情中歌颂“君子之交淡如水”),容易顺从集体或者表现集体集权等,深层次原因在于均民族性。

3,中西文化差异

对中西文化来说,从具体的实例中,难免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如:

当他人称赞的时候,国人谦恭地西方表示感谢;

烧饭办事时,西方人总要搞清楚几斤几两几时几刻的事情,而中国人则多使用一点,一会儿等词语;

在饭桌上,国人劝客要多吃好喝,西方人尊重宾客的个人权益而不是催促和勉强;

在烹饪方面,中国人讲究色、香、味等菜的形式美,而西方人则更加重视食品的养分;

中国人用餐的时候围在一张桌子上一起用餐,西方人把饭菜分到每个人的手里;

美术方面,西方求真的、中国求真的;等。

一,中国人的实践含蕴理性西方人的理性引导着实践的发展。所谓理性是指人们用平常的头脑去考虑问题之后所作出的抉择,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理性是逻辑在特定事物中的运用。而逻辑上的概括,则在于对我们先验思维能力的概括,以及对经验的归纳。实践,即广义上的作为与处事。粗略地说,理性引导实践需要西方人事事把事实放在首位、把逻辑作为规范、把观念作为单元、把一个体作为基础,而实践含蕴理性则需要中国人则事事把和气放在首位、把现实的具体情况作为标准、把感性认识作为美的标准。中国人的服从性和西方人对自由平等的关注等等。

西方与中国原始社会并无太大区别,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在亲族关系基础上、控制社会由传统与父母维持。

但是后来,由于生产力水平提高、产品剩余、贫富分化、私有制、共同分配、共同劳动等关系受到破坏而为阶级社会代替时,中西方社会又存在差异。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奴隶制社会。世界各国奴隶制统治形式各不相同。

东方奴隶制国家是君主制国家,所有国家权力从形式上看都属世袭君主所有。

西方希腊雅典采取“直接民主制”,以奴隶主为主,自由民为辅,“人民大会”通过选举抽签选出公职人员。古罗马与斯巴达均为贵族制,由贵族组成元老院(古罗马)、长老会议(斯巴达)握有重要职责。还是别的什么系统。对于这一体制的差异进行成因的反思,可以明显地看出地理环境对于这一体制所起的影响。

欧洲古文明多分布在地中海两岸,具有岛屿多、充满海岸线、各岛劳动产品易受地域局限性等特点,因此人们更愿意在各岛或半岛间从事原始经济贸易,地中海风平浪静的海面恰为航海提供便利。

但也由于它有许多岛屿半岛,每个民族和部落都占一方土地,以水为界,占岛称王,明确了边界,从而不利于受某一民族统治所侵夺,故各地之间都实行着平等贸易交换。

贸易之平等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地位之平等、人与人之间思维观念之平等,为维持这一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遂形成凌驾于人人部落、氏族之法律之习惯上之雅典通用之民族法律”(《马恩选集》)。那么这种生存方式对推行民主制是有好处的,即使不推行民主制也很容易使民主这一观念得到认同。希腊城邦制度在欧洲历史上具有开源意义,是这一存在方式的表征与真实反映。继而,“在城邦生活中建立普遍性法律作为不可撼动的圭臬,这就使得希腊人形成了视抽象原则高于感性生活的本质性思维习惯”(赵林·邓晓芒《西方哲学史》)。由此可知,地理环境影响着生存方式,而生存方式又影响着思维的习惯,自然思维的习惯又反过来影响着文化。

出处嘉陵山水,360人图书馆

主编:郑文明

相关标签: 西方 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