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诗句 > 正文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古诗词水平合集(通用) 关于如何培养工匠精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23-08-16 来源:互联网 【 字体: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古诗词水平合集(通用) 关于如何培养工匠精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古诗词水平合集(通用)

【导读】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古诗词水平合集(通用)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1.如何培养孩子背诵古诗词的兴趣

一是要讲明背诵的益处。以唐诗宋词为主体的古代诗词以其文字的精练、意境的深远和表达的准确等特点成为千古传唱的佳篇佳句,今人熟读并掌握一些古诗词,对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好处。我小时候就背诵过好多古诗词,不少诗词至今仍记忆犹新。而且这些熟记的诗词对我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作为家长,应当将背诵古诗词的这些好处告诉孩子,让孩子产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是要讲清诗词的概况。背诵任何内容,最大的忌讳就是死记硬背,背诵古诗词更是如此。因此,家长朋友应当想方设法激发孩子背诵古诗词的兴趣。例如,在背诵一首古诗词时,家长要将这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主题思想及诗词含义等讲解给孩子听,让孩子对这一首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理解。关于这一点,朋友们可以到我的博客上查找《唐诗三百首》和《古诗词集锦》就能查到有关资料的。

三是要创新背诵的方式。如果采用一成不变的方式让孩子背诵古诗词,孩子就会渐渐失去对背诵古诗词的兴趣,因此,家长应当不断创新背诵古诗词的方式,以此来不断增强孩子的兴趣。例如,可以购买一些介绍古诗词的录音磁带每天播放给孩子欣赏悠闲的音乐和标准的普通话古诗词朗诵;同时可以购买一些相关的古诗词图书让孩子欣赏与具体诗词相配的优美插图。家长可以让孩子一边听、一边看,而不要强求孩子去背诵。此外,还可以与孩子开展“背诵古诗词擂台赛”。开始时可以采取“你背诵上句,我背诵下句”的方法,然后可以采取“你背一首,我背另一首”的方式。当孩子对古诗词掌握得比较多了之后,还可以与孩子一起玩“古诗词接龙”的游戏,也就是当一个人说出一句古诗词后,另一个人须以上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开始说出另一句古诗词。

总之,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去背诵古诗词,不要让孩子为背诵而背诵。只有努力培养出孩子对古诗词的兴趣后,才能达到背诵古诗词的真正目的,也才能真正起到背诵古诗词的效果。

2.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文素养

诗歌是一种精粹的文学样式,语言含蓄凝练,富于跳跃性,理解与欣赏有一个从入门到逐步的过程。

如果想一时半会儿就茅塞顿开、心领神会,或者单凭学习教材上少量的古诗词名篇就使自己的感悟能力突飞猛进,那是不切合实际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和积累。可开展“向你推荐一首好诗(词)”活动,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让学生朗诵,并简单评析“好”在哪里。有条件的话,还可自制幻灯片,并为诗词配上乐曲朗诵。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训练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教师还可定期组织评比,看谁的古诗词诵读得好,背诵得多,看谁的赏析文字写得好,谁的图片设计得巧,乐曲选配得佳,促使学生广泛涉猎,提高感悟、鉴赏能力。

二、创设情境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词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真正体会诗词深沉隽永的意蕴。具体来讲,教师可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或者画图展示、乐曲播放、形象描述、背诵相关古诗词等方法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如教学李煜的《相见欢》可配上凄惋的古典送别曲或相思曲范读,使学生一开始就沉浸于忧伤哀惋的氛围中,感受诗人的幽居苦情、离愁别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要求学生先背诵一些熟悉的军旅诗、边塞诗。在相关古诗词的诵读、背诵的良好氛围中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更便于学生理解岑参在诗中所描绘的塞外艰苦环境和将士为国戍边无怨无悔的精神。

三、反复诵读

优秀的古诗词意境优美,语言富于音乐美和节奏美,最适合朗读和吟诵,也还非得大声诵读,才能体会个中的情味。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作诗也会吟”,足见诵诗的妙处。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应始终贯彻诵读法:初读识字通词,再读体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领悟作者抒发的感情。以读带讲,读思结合,读议结合,于反复诵读中品味古诗词丰富的内涵。诵读方式也应灵活多样,范读、齐读、自由读、听读、赛读、配乐读、背读等综合运用,相得益彰。在诵读中营造气氛,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把握诗词的意蕴情趣。多读、多背、多想、多记应是学习古诗词的最基本的方法。

四、比较阅读

古代诗人很重视遣词造句的工妙。有的诗句往往着一奇字而境界全出,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思绪万千,因此千古传颂,经久不衰。在教学古典诗词时,教师就应抓住这些关键的词语,品读赏析。替换比较就是一个极好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就是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字,比较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用语的精妙。体会诗人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在古诗词教学中,还应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拓视野,深化理解。比较阅读的对象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是同一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或是同一题材,风格相近的作品。如教学刘禹锡的《秋词》(首句为“自古逢秋悲寂寥”)时,可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抒发的是漂泊在外的旅人眼见寂寥萧索的秋景,感受到的也就是秋风的萧瑟,凄凉伤感,曲中景象无一不染上悲秋的情调。刘禹锡的《秋词》却一反常人悲秋的笔调,用“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极写自己满怀希望的豪情,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便会准确领悟诗意,加深对诗词意蕴的理解。

五、延伸拓展

在理解诗词基本内涵后,教师应趁热打铁,巧妙设计延伸拓展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写景抒情的山水田园诗歌,可要求学生改写优美的散文,或者设想如果拍成电视纪录片,你打算如何设计画面,选择什么乐曲配音,将你的构思用文字表达出来。哲理诗、咏史诗,可鼓励学生谈自己的创见。如学了赵翼的《论诗》可让学生谈谈对“李杜诗篇“的看法,课后写作短评。

3.如何培养幼儿学古诗

【摘要】: 中国的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具有形式工整,韵律优美,语言精炼,节奏感强,富有想象力利创造力等特点,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所以幼儿园教学中应该有古诗教学。让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古诗的美,得到祖国优美语言的熏陶,这样既能促进幼儿口语的发展,培养他们的乐感,训练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和创造力,又能使孩子在古涛的学习中陶冶情操,有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幼儿理解、学习、记忆 【正文】: 我国古代诗歌是一种最能体现汉语语音魅力的文学表现形式,是儿童学习汉语的必修课。朗读、背诵古诗,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节奏,还能了解到历史、文学、地理等多方面知识。

诗的语言是富有音乐性的,古诗尤其讲究韵律。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时期,而古诗篇幅短小,工于音韵,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一些简单易懂、形象性较强的古诗,教幼儿学习,这样不仅可以使幼儿学到知识,受到品德和美感教育,还能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而且对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也很有好处。

大部分人在教幼儿背诗的时候,因为信奉“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只是让幼儿单纯的背诵。也有的人认为古诗的韵味妙不可言,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体会出它的意境。这些观点都有道理,但却忽视了一点,幼儿毕竟是孩子,在初步学习的过程中,唯有成人的不断启发引导才能渐渐掌握理解,品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诗是精炼的语言,同时也让幼儿在学习时极难掌握,因此必须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我们不光要一句一句的翻译给他们听,更要深入浅出的讲解,让他们基本弄懂诗句的意思。由于幼儿的经历少,接触的东西也少,我们可以把诗中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也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帮助幼儿记忆和理解。一开始,幼儿学习速度很慢,总是记了上句忘下句,有时还会对古诗东拼西凑,可是,经过几天的学习幼儿已能把古诗记下来了,虽然不懂古诗到底在讲些什么,但他们体会到了古诗的韵律美,他们觉得古诗读起来很好听。教师还可结合诗歌内容,通过相应的动作演示和形象的讲解让幼儿理解,进而再通过角色表演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幼儿掌握。这种方法更富有游戏性很受幼儿欢迎。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可以请两个幼儿一个扮大人,一个扮童子。指定室内吊扇之类为松,窗外树木为山。开始后,童子在松下游戏,大人缓步走向童子。大人旁白“松下问童子”后问:“喂,请问小师傅,你的师傅呢?”童子旁白“言师采药去”后答:“我师傅采药去了。”大人说:“那你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童子旁白“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后答:“我师傅就在这座大山中(伸手指外面的树)。山上到处都是云雾,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接下去可请幼儿自由发挥地表演。

也许有人会问:幼儿学习古诗有用吗?我认为很有帮助。有些古诗虽然比较深奥,对于幼儿来说,古诗中的许多意境确有不能完全理解的,但我们要求不宜过高,幼儿现在也许不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但谁能断言在不久的将来孩子不会幡然领悟此诗中开阔的意境和那份浓浓的友情?再者,幼儿学习古诗也可以锻炼口齿清楚伶俐、吐音准确流畅,还能大量积累词汇,能丰富自身的文学语言。古人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诗,多背诗,能为其今后高雅风趣的谈吐、妙笔生辉的写作打下结实的基础。

古诗的学习犹如给幼儿播下了一棵好的种子,它也许会在幼儿的成长中早早的发芽,也许不会发芽,但它对幼儿情操的熏陶、语言的学习、记忆力、想象力的培养定会起积极的作用,让我们运用合适的方法,借助故事、图片、动作、音乐来学习、背诵古诗吧。

曾经有个哲人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见培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4.提高小学生朗读古诗的水平的方式有哪些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诵读是有声的艺术,它不是静寂的字符。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其乐趣,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在读中还古诗以生命、活力。

关键词:传统 语感 积累 兴趣 方法 创新 以人为本一、经典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的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仅从《诗经》算起就有三千多年了,这期间涌现出群星灿烂的诗人,创造出浩如烟海的诗篇。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人们可以从这些优秀诗篇中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民族历史的演变,感受汉语表达的丰富和美好,吟诵古诗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为审美打下基础。

尤其是古诗文的语言,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语言,是形式最优美的语言,是最具灵性和想象力的语言,是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语言。学习这种语言,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

中国的古诗文流传了千百年,积淀了中华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学习它可以使学生体悟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这些既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人格。二、背诵是儿童的天性〈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要求小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60篇(段),此外还推荐了70首古诗文背诵篇目。

《课标》中特别还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明确规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量,列出古诗文推荐篇目八十首,而记忆便是一种积累。

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1至3岁即有显著的发展,3至6岁其进展更为迅速,6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13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高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20岁以后,心境若一不平衡便有减退的可能。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记忆的东西可能终生不忘。

把握这一关键期,少记点广告词,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与修养,滋养心灵,以增强人文底蕴,提高综合素质。

三、激发兴趣,探究方法1、古诗文与日常工作结合激发兴趣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背诵古诗文对学生而言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要使学生有兴趣坚持下去,就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为他们创设古诗文诵读的时间、空间,完善各项措施。l 定时间。

我利用一个晨读时间定为新诗介绍,每周五下午辅导班为交流欣赏,每课课前两分钟、每个中午都有十分钟的集体诵读。学生在久而久之中逐步形成争先竞背的好习惯。

l 造氛围。班级人手至少一本《中华经典诵读本》;黑板一角开辟“每周一诗”,午间练字内容选择名诗名句……让学生处处都能见到古诗文,读背古诗文,在耳濡目染中保持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2、加强方法指导,保证诵读质量开展古诗文诵读绝不能放任自流,要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灵活多样,帮学生巧背。“三分诗,七分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

德国学者克司和伊瑟尔的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本身如果不经过阅读理解,就没有任何意义,就永远成为没有生命的,死的语言材料,只有依靠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主动地挖掘,才能实现文本意义的发生。 有人说:“朗读如同赋予作品以生命,更能使人感受。

l 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

要多鼓励,不要强迫”。 可采取激将法、争章法、小组夺魁、建立班级诵读明星榜等等。

辅导孩子们“诵”出味道来,而不是一味地背诵。碰到学生发音不准确,就亲自给学生做示范,交给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形成积累,逐步养成整体感悟的能力。l 联系扩充法。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

5.如何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不建议培养孩子对古诗的兴趣

很多家长喜欢让孩子背诵古诗,甚至以谁背得多为傲。其实古诗里很多深层含义需要结合时代和诗人自身背景阅历,别说孩子,大人自己都不大理解。可以回顾一下,我们小时候背诵的古诗有多少还能记得?

古诗最大的优势是它的韵律感可以训练孩子的语言,但这种优势可以通过其他的儿歌达到同样的目的。

建议给孩子读有趣的故事,首先他会更有兴趣,其次故事里的语言对实际生活和今后的语文教育更有帮助,另外常读故事的孩子认字能力比平常孩子更突出。

6.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古诗词欣赏能力

一、反复诵读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古诗词教学要注重情景意象,但是要达到让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与作者心灵相通需要一个过程。 “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

要使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必须加强朗读。由读正确、读通顺到读流利,由读得有节奏、有韵味到读得情意浓浓、浮想联翩。

意象的感知与体悟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学生的自读自悟,不光要让学生边看词语的注释边轻声读读,还要边想想诗词的基本意思,自己能读懂多少,难点在哪里。

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二、感受作者写作的背景在要求学生对古诗词反复诵读的同时,老师要适时讲讲作者写作的心情或时代背景,如《江雪》这首诗写于作者柳宗元被流放期间,意境苍凉,语气冷峻,表现自己的孤高和不屈。

《登高》要让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思想感情。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情深意切的意象,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渐渐远去,直到友人的船只消失在水天一线之处;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令人回味无穷。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这首七绝,如果不了解写作背景,只当一般描写三峡风景的诗来理解,就不易领会诗中舟轻水急,轻捷欢快的节奏和由此传达出的诗人无限喜悦、急切的心情。

三、抓“诗眼”古诗词中一个字或一个词往往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的场景,里面充盈着多少说不清道不完的意蕴!欣赏古诗词词语的最佳途径,就是把想象画面与体味含义统一起来。一首词值得欣赏的词语很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选择,不可字字求解。

如何选择重点欣赏的词语呢?宜在学生想象全诗的画面以后,选择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的词语,就是我们常说的“诗眼”。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抓住“忆”字,让学生说出诗人“忆”什么,本诗主要写什么,并请学生从诗句中找出与“忆”有关的字来。

这样还可以联系到诗中的“思”字和“知”字,从而感悟诗人思乡之情。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绿”字使全诗的境界全出,因为其妙在形象,妙在意味上。

引导学生反复推敲研磨,可让学生领悟到诗人用字之妙和诗中所蕴含的意境。总之,古诗词教学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培养目标,培养小学生初步赏析古诗词的能力,既不能单纯直译背诵诗意,也不能人为的拔高对学生赏析古诗词的要求。

7.如何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能力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摘自网络)

相关标签: 培养 古诗词 水平 通用